伍新木:树立三个积极的理念 积极应对中国的老年化

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 : 2025-06-26      点击量:

一、全国、全球都有一个共识,中国已严重老年化了,且会日益严重。2024年,中国有3.1亿老人,十年后中国老年人口将达5亿。中国的老年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。2009年我退休。当时,好多观点认为中国未富先老,未强先老,是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困难。当时好多文章讲,中国人口红利消失。我不同意这些观点,我说老年人口“红利巨大”,老人低成本做家政,做教学、科研、咨询,酬劳是不对称的。人们说退休金在涨,但那是经济发展红利共享,那是国民收入扣除的返还。我们不仅看到老人是消费者,大多老人,特别年轻老人多数仍是生产者。

于是在全校我讲了一次“迎接全球银发浪潮”,很受欢迎,代礼宾校长劝我出书,一场报告出什么书呢?凑字数,印大字,和周运清教授一起弄了一本小书:《做一个快乐的逆老族》。这就是我初始的积极心态。

二、老年化,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,是一国社会进步的标志。世界上所有民族,所有国家,都在追求“长寿化”、“老年化”。人均寿命高,才叫老年化。我们一定要认知老年化积极的社会意义。不仅看到他们给社会增添了困难包袱,更要看到他们给社会添了财富,他们的经历经验,教训、文化、知识、智慧,治国理政,精神也是财富。如好多家庭认为,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。好多智慧老人,豁达性格老人,特别是知识老人,高知老人,他们的学与问都可以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。如钱学森,巴金之问的金句。

三、构建积极的适老顶层制度体系。对老年化社会意义有积极认知,才会有积极的顶层制度架构。何为积极的顶层制度?总体思路是:社会各方面积极适老,积极发展适老事业、产业,老人则积极适应新社会新时代,双向赋能。世界上体量最大,民族、文化、区域分布最复杂,孝老理念,家族观念,家国情怀,代际关系最密切的国情,是我们构建积极适老制度体系的社会基础。比如,构建、国家、家庭、社区、自己共养体系。构建保障、保险、市场、事业、产业、老志愿者社工的共养体系。强化赡养老人的义务、责任,不只是道德约束,还应有适度的经济法律约束。顶层制度应有好多改进;适老化城市,应泛化及乡、镇、村;智能化也要适老化;适老化城市,数字鸿沟急待填平。如何让科技进步姓善,多一些人文关怀是个新问题。应该把比照公务员的离退制度改为“劳动法”,“休息法”。应多一些“终身”职务岗,专业岗,不是荣誉,让一些高知健康的老人老有可为。应禁止年龄歧视(除了服兵役)一切招聘,都不应设年龄限制。七十、八十可当总统,却不让任职老协当法人?最近十九部委有个文,充分发挥“五老”的老有为的作用。精神有了,应有配套政策,举措,实施指南,我很期待。

四、积极探寻中国应对老年化的中国模式,中国经验,中国智慧。

各国经济、阶段、文化背景不同,路径、模式、举措不同。

1.借鉴发达国家经验,构建国家的养老保障、保险体系,老有医,老有护,老有养。积极示范长护险。

2.积极发展银龄经济、银龄产业,银龄事业。发展银龄经济,它彰显了中国尊老敬老优秀文化,它是全面高品质满足老人一切需求的经济,这里老人一切需求的经济,这里老人是大的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。啃老,老人为子女结婚,购房,买车,说明老人是终极消费者。同时,它的内涵也包括老人是积极生产者,甚至是优质生产者。即便在家庭领域,人们也认可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”。这一重要特征表现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社会定力。把支柱产业做成支点杠杆产业。发展银龄经济,在中国,它和年轻人的关切和利益不矛盾。它对年轻人养老负担是纾解的有效途径。把护理产业化,让护理十北斗,做成居家社区养老平台。护理置入养老机器人之芯。赋予护理指南不仅专业,更应人文,人性。现在好多服务业把养老只当题材,只当“羊头”。应倒过来真正做成养老+人工智能。养老+......。养老是主体,是本质,是晶核。

3.破局“涉老实业不赚钱”,“康养产品大骗钱”。

国家应加强监管。出台一个涉老的服务产品、食品、广告的宣介,一定要科学,一定要充分向消费者,特别涉老消费讲清负面风险。涉老事业和产业应融跨发展,适老又适幼,又适更多社会需求。

五、做一个积极的老人。

主动选择“等死”是消极;整天沉醉“想当年”,“今不如夕”焦虑是消极;整天怨天怨时代怨己怨他“怨妇”心态是消极。积极老人的状态是未断气就有生气,也别生气。

积极老人的状态是适度量力而为,有为,赋能之为:为家、为国、为社会、为学校、为己,为亲戚朋友都可以,少负能,多赋能。

一个老人好心态,心态何以好。正确对待时代,对待后代,对待家庭,对待他人。待,两个人,恭恭敬敬之义向死而生,不怕死。对事业喜欢,不论成败,功成不必在我,成功一定有我。


下一条:欧珠光:力学为三峡工程现代化建设作贡献